Alexa

出口歐盟前必讀!一文看懂歐盟永續法規架構,台灣企業必備 ESG 指南

出口歐盟前必讀!一文看懂歐盟永續法規架構,台灣企業必備 ESG 指南
撰文: 陳麗娟/淡江大學歐洲聯盟研究中心主任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iStock 日期:2025-11-18

永續是一個正在進行的議題,歐盟眼前面對許多的永續挑戰,從青年失業到人口老化、氣候變遷、環境污染、永續能源與移民等已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也是台灣面臨的嚴峻挑戰。歐盟如何解決目前的挑戰與準備回應未來的挑戰確保對所有人有一個公正合理的轉型,值得台灣借鏡參考。

為什麼永續在歐盟變成「法律義務」?
 

歐盟逐步建立支持永續的政策和策略,早在2010年提出的「歐洲2020」策略中,即已宣示推動一個智慧、永續及融合成長的策略。

 

2019年12月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上任時即公布「歐洲綠色政綱」作為政策方針;在2024年12月連任時以「清潔工業政綱」作為未來五年的政策方針,同時又公布許多的法規要求企業必須申報永續資訊與進行永續生產,例如企業永續報告指令,而建立夠目前ESG報告的架構,要求企業履行法律義務。

 

永續概念的核心為環境、社會和經濟三個面向,涵蓋處理人類的行為。在歐盟的架構,永續已經成為一個法律概念,對企業產生了法律義務、責任與民事賠償責任。換言之,永續制度所產生的義務是以歐盟的政策和法律為依據。

 

歐盟是一個超國家組織,作為解釋歐盟法的最高司法機關,歐洲法院的判決具有法律拘束力,歐洲法院的判決確立的原則對於歐盟的永續發展具有補充的效力。

 

歐洲法院依據預防原則,平衡了歐盟法中健康維護、環境保護、消費者保護與商人的經濟利益,確立了歐盟應致力於永續發展的原則,而永續發展已經成為歐洲法院最常考量的要素,也就是永續發展已經成為歐盟各項計畫的核心,特別是致力於全球的公平正義、能源轉型及社會經濟轉型以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台灣企業為何需要理解歐盟永續制度?

 

歐盟是一個法律共同體,歐盟法具有域外效力,也是外國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要件,因此也產生了所謂的「布魯塞爾效應」。

 

為了能順利出口產品到歐盟市場,台灣企業必須關注歐盟法的永續法律要件與最新發展。目前的歐盟永續制度不論在法規面或是政策面均遵循聯合國的「2030議程」與其17個永續發展目標和169個具體措施,主要針對人權保護、勞工權益、環境保護及反貪腐。

 

簡言之,目前歐盟永續產品規則為以「歐洲綠色政綱」的六大優先目標為基礎、新的循環經濟行動計畫、紡織品策略與零污染行動計畫為準繩,最終目標就是轉型至「清潔工業政綱」。

 

台灣企業應如何因應歐盟 ESG 要求?

 

在歐盟的永續供應鏈中,歐盟企業應履行永續申報義務與進行實地查核,並且要求在供應鏈中的企業確實遵守這些義務,因此在歐盟永續供應鏈一環的台灣企業更需注意歐盟法永續要求,也就是更確實的遵循ESG要件。

 

E特別是符合氣候目標的減碳、零碳和清潔生產,台灣企業可以主張符合ISO碳盤查和碳足跡標準舉證淨零生產;S所指的社會面向涵蓋廣泛,例如人權保障、勞工權益維護、工廠所在地的社區維護、客戶及消費者權益等,過度加工、惡劣的工作條件及員工宿舍居住環境、扣留工資等均可視為「強迫勞動」;G主要指良好的公司治理、商業倫理和反貪腐賄賂實踐。

 

因此,台灣企業應明瞭遵循ESG標準的重要性,ESG標準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遵循國際人權宣言、國際勞工組織工作基本原則及權利宣言、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聯合國反貪腐公約所揭示的各項衡量永續供應鏈的標準。